阿巴斯,林奇,野草莓,但最像的是考夫曼自己。其实有点重复自我,同纽约提喻法一样有个hypochondriac的主人公,同Anomalisa一样在展示“幻灭”的人生。节奏上有同纽约提喻法类似的观感问题,到后面会让人觉得“怎么还没完,怎么又换了个场景,怎么突然插入这个好有意思但到底什么意思啊”,somewhat exhausting and excruciating(but see that's the metatextual point, one says)。这里还多了一层就是大量掉书袋对话。有些话语其实了解全局后回头看第二遍时是能注意到更多指向内心流露的,但也有的安排的确让人出戏,比如突然化身影评人那段让女主突然变飒还点起了烟笑死,以及讲景观社会的时候侧脸镜头把女主换了,都在让观众意识到我这里就是要来段纯commentary了,但其实更像是gimmick,感觉tonally有削弱表达。
小银:210.39.216.19
惊人的观影体验,the disintegration of humanity in the smell of rotten brine. 不禁让我想起如果两个女人在这个环境中会是什么结局。最让人满意的作品往往是最私人的。